粉色午夜视频-人妻aⅴ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柠檬福利第一导航在线

從微信發展看數字電視的演進路線

作者:管理員   來源:網絡轉載    日期:2013/6/18 21:13:00    人氣:7021
轉者按:
 
      只有開放,才能平臺化;平臺化,才有資格談生態鏈。
      但是,長期以來,因為廣電的CA技術高度封閉,數字電視產業給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眾多增值應用商們樹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技術高墻,使得數字電視不能與互聯網融合,同時也壓縮了廣電網絡的發展空間。所以,廣電技術的開放需要從落實開放的下載CA技術做起。與之相比,其實更重要的,首先是思想的開放。

      【摘要】微信用戶已近4億,龐大的用戶群使之成為一個移動互聯網最強大的入口,下一步將吸引各類資源及應用紛紛開發基于微信的APP。筆者結合自身體驗以及近期參加上海電視節等見聞,對數字電視的演進路線進行探討分析。

  根據公開資料,微信2011年1月21日推出,至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戶為1億,耗費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戶破2億,耗時縮短至不到6個月。4個月后,用戶數突破破3億。估計微信用戶突破四億,也是指日可待。

  關于微信為何能夠得以如此快速的發展,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有更多的移動互聯網研究者比我分析得更專業、更透徹,我只是試圖探尋微信反映出的一些規律和趨勢,看看對數字電視行業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1、需求層次的多元化決定視頻服務更碎片化

  微信的首要功能是社交,是人與人的溝通。相比較而言,電視或者說更廣義的視頻服務,只是眾多娛樂形式之一。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微信屬于社交需求,視頻服務似乎難以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這五個層次的需求中找到唯一的定位。

  A片屬于生理需求,國外的VOD視頻點播在這塊一直有市場。像一些做菜、飲食類節目,應該也是契合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有些人看影視劇,是為了與朋友有共同的話題,這有社交需求的成分;新房的裝修,客廳基本都是以電視為中心,除了家庭娛樂及家庭文化之外,不能說沒有尊重的需求在其中,尤其在以前物質文化生活相對匱乏的年代,電視機是結婚必備的幾大件之一;當然,電視服務,更應該能夠引領人們和整個社會,走向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就是所謂精神生活,或者叫精神文明建設。呵呵。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就不難解釋大眾點評網、搜房網、航班管家這樣的網站能夠取得成功,因為它們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生理及安全的需求。

  在公交車、火車及飛機上,越來越多的人都在低頭看手機或Pad,但從我個人的觀察來看,在火車和飛機上看下載視頻的人會更多一些,網絡是一方面因素,另外在交通工具里的時長也是一個因素,短途的公交車更適合用微博、微信這樣碎片化的應用來填充。

  當然,從文字、圖片、視頻的層面來看,視頻在多數時候更符合人們的生理感受,在信息承載方式上,視頻比其他更符合人的生理需求。

  對比微信和電視服務,微信的社交功能具有更廣泛的普適性,而視頻服務則顯得更加碎片化。這對于數字電視的啟示是:必須開展針對多屏的TV Everywhere服務,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廣播方式提供更有質量保證、成本更低的視頻服務,比如歌華飛視、CMMB;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提供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移動互聯網視頻服務,當然,這個對于運營商和用戶而言都需要更高的成本,但可通過提供下載予以補充,要解決的是版權管理的問題。此外,需要對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務,需要對同一個人的不同狀態、不同場景提供不同的內容,這有賴于內容的豐富性,包括電視頻道的內容建設、專業性的付費頻道,以及豐富的視頻點播內容。

  2、從平臺化運營到生態鏈競爭

  從QQ到微信,其社交功能的演進并不算大:微信群與QQ群并沒有本質的差別;朋友圈的功能,原來有QQ空間和朋友網;語音和視頻聊天,原來的QQ也都具備;而且,手機版的QQ在微信出來之前的預裝及下載安裝量也并不低,QQ在手機上疊加LBS功能也易如反掌。

  當然,微信在UI、UE用戶界面及體驗方面比QQ要更好。但是,微信如此的火爆,它受到各類互聯網業者如此的重視,難道僅僅如此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第一,微信關聯了手機通信錄之后,將原來QQ更多以線上關系為主演變為以線下關系為主,弱關系轉向強關系,這個與整個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以及社交網絡的趨勢有關,這點后面再做詳述。第二,也是更本質的變化,就是微信推出了公眾賬號,實現了對通過社交功能聚集的海量用戶的價值挖掘。騰訊推出的微生活會員卡,迅速整合了大批的商戶,這個微信電商平臺提供了一套龐大而復雜的B2C及O2O交易系統,包括了商家管理、價格管理、訂單管理、CRM管理等功能,商家不一定非要有IT能力,只要有優質貨源保障,懂運營就可以了。

  昨天中午,我帶閨女去宏狀元吃飯,不到8歲的她都知道讓我開微信去掃桌上擺的二維碼,然后開卡獲贈一份甜粥。

  在龐大用戶的帶動下,輔以公眾賬號訂戶的精準性、高到達率、高轉換率,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開發基于微信的Web APP或者叫干脆叫微信APP,這種Light APP雖然比純粹的Native APP在功能及體驗上要弱,但無需推廣讓用戶下載安裝這一優勢,就足以讓眾多商家們面對近四億的用戶垂涎三尺。目前,微信公眾賬號已經有幾十萬個。

  微信,已成為一個平臺,雖然其接口還不夠開放。甚至,它不僅是互聯網大平臺上的小平臺,它更像一個操作系統,其接口的定義、開放程度,決定了眾多移動互聯網玩家的生死。

  中廣互聯旗下的中廣研究有一個觀點,認為在競爭日益復雜、多元化的今天,平臺化競爭正走向生態鏈的競爭。微信,正通過平臺化,快速吸附了大量的應用及社會資源,而這些應用,又將成為微信與微博等其他應用的競爭砝碼,形成集團軍式的生態鏈。

  馬化騰在今年三月曾表示,“騰訊不要自己去把某一個行業做得太深……我覺得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構造一些很簡單的規則和網絡層的連接,然后把復雜的商業模式交給外面的這種合作伙伴或者是個人。”這正反應出其平臺化發展及生態鏈競爭的思路。

  回看我們關注的數字電視行業,系統平臺、中間件、瀏覽器的封閉,給廣大的社會開發者,給已經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取得成功的增值業務提供商們筑起了一道高高的圍墻,都不是門檻的問題了,使得這些資源無法進入數字電視平臺。在這樣的情況下,數字電視增值業務要想取得跨越式的發展,是根本沒有可能的。

  因此,微信的發展,給數字電視的啟示是,必須拆掉圍墻,降低技術門檻,給社會資源的引入打造一個通途(這里不否定對內容的審核)。下一步,智能機頂盒將幾乎是唯一的一個機會,怎么選擇操作系統,如何在安全可控之下實現開放,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另外一個細節是,微信對公眾賬號做了很多限制,比如一天只能推送一條信息,據說即將推出的5.0版本將把公眾賬號分為訂閱號和企業號。筆者認為,這是微信運營團隊擔心微信被過度商業化而損害用戶體驗,從而對入口的根基帶來影響。因此微信產品總監曾鳴在月初提醒公眾賬號運營者,不要把微信當成營銷渠道,而是要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對于數字電視運營商的啟示是:要充分關注用戶體驗,在開機廣告、EPG廣告方面要適度,不可過度開發。

  開放,才能平臺化;平臺化,才有資格談生態鏈。其實更重要的,首先是思想的開放。

  3、入口與信息流是互聯網的兩個核心商業模式

  美國腦科學研究及企業孵化專家杰弗里?斯蒂伯(Jeffrey M. Stibel)在其撰寫的《我們改變了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改變了我們》一書中很“軸”地強調,互聯網是一個大腦,而不是像一個大腦!
  他指出,互聯網已經具有許多與大腦相似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比如聯網的計算機與神經元,大腦其實是一臺糟糕的計算機器,但它卻是一臺高效的預測機器。比如,梅西的大腦運算速度肯定不如一臺最簡單的電腦,但他不需要計算準確的拋物軌跡和速度,就能很輕松地判斷球的落點,控制它,然后鬼斧神工地踢進球門。杰弗里認為,互聯網和大腦的運作方式很相似。

  我對這個觀點的理解是,互聯網已形成一個能夠自我循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生態鏈,為此它能夠吸附、帶動整個社會的各方面資源進行高效的組合、適配。因此,互聯網業態將戰無不勝。

  對于互聯網的核心商業模式,我認為只有兩個:入口和信息流。

  入口很好理解,從門戶網站(比如新浪、搜狐、網易),到搜索引擎(比如谷歌、百度),到IM工具(比如QQ、MSN),到SNS(比如人人、Facebook),爭奪的都是入口,這是互聯網競爭的最高地。微博、微信也可以算是SNS,前者更具媒體特征,后者更重社交功能。甚至,360做的其實不是殺毒和安全軟件,而是入口,周鴻祎不過是將殺毒這一剛性需求免費掉,從而快速在每一臺電腦上植入了一個入口,通過這個入口,它可以推薦軟件和各種信息,可以彈窗發起3Q大戰。

  至于信息流,我的定義是通過游走在某個或多個入口之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現金流、價值流。比如,Google的AdSense通過一段代碼,嵌入到各家網站之中,通過分析不同網頁的內容,提供與之相關聯的廣告,谷歌借助大家的入口,實現了自己的廣告價值。再舉個例子,美國近兩年有多家像Work4 Labs、Pursuit這樣基于Facebook的開放API而成功融資或被高價收購的招聘網站,它們沒有任何招聘企業或應聘者的資源,只是依賴Facebook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或者企業賬號的訪問記錄,大大提升了招聘及應聘的成功率。它們自己的入口很弱,但是借助別人的入口,通過信息流挖掘出自己的現金流。

  《失控》作者、《連線》雜志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2013騰訊智慧峰會北京站的主題演講中,對于未來十年互聯網大趨勢時用到了四個關鍵詞:屏幕(Screens)、分享(Share)、注意力(Attention)、流(Flow),而這四個關鍵詞的解放指向的就是十年后互聯網生活的畫面。筆者很榮幸在三年前提出的“信息流”的概念能夠和全球互聯網研究的大腕有共通之處。

  回到微信和數字電視的話題上,微信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入口,這種強大將隨著公眾賬號及微信APP的快速增加而呈現馬太效應,而眾多企業,都拼命地在微信的統一入口之下,試圖把握自己的信息流,實現自己的價值。

  有線電視數字化之后,機頂盒的開機界面完全由有線運營商所掌握,同一個盒子里沒有其他的入口競爭者,具有壟斷性。但是,你不能保證用戶經常進入你的入口,就是開機率的問題。此前,艾瑞公布北京的電視開機率從幾年前的70%迅速下滑到30%,筆者認為這一數字因為僅在互聯網進行的抽樣調查而與電視收視群體有較大錯位,但作為有線運營商卻更應該把它當做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更可怕的是,用戶棄用有線機頂盒,選擇IPTV或OTT的盒子。這時入口將完全喪失,有線運營商也沒有其他渠道可以走自己的信息流。

  關于信息流,目前行業主流在推的有線高清互動機頂盒,基本上還都是web1.0時代的層級菜單模式,自己的信息流都游走不起來。從直播進入到回看、點播,遙控器操作恨不得要十幾次,無法實現關聯推薦、智能推薦以及基于內容和用戶的大數據運營。至于讓第三方應用能夠借助有線的入口實現自己的信息流,從而實現平臺化、生態鏈的運營,也就更加無從談起。

  通過智能EPG,打通DVB與IP,打通直播與點播,打通機頂盒和手機、Pad,打通內部資源與互聯網外部資源,是數字電視演進過程中的必由之路。數字電視,包括電視臺和有線網絡,應該深入挖掘直播頻道的入口價值,通過平臺的開放及信息流的打通,拓展吸附資源的能力。唯此,廣電才有真正的發展空間。

  4、碎片化趨勢必將收斂回歸

  碎片化,包括人們生活、時間的碎片化,以及內容、信息、服務的碎片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一個趨勢,尤其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之后。

  微博140個字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人們吐槽的門檻,適應了碎片化的需求,同時助推了進一步的碎片化。

  然而,筆者認為,碎片化正走向聚合、收斂的回歸。這是以人為中心的必然,也將是下一階段的新的商業機會。

  其實,碎片化與聚合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一樣,一直在并行。互聯網起步之初網站很少,在越來越多的網站出現之后,人們無法一一去訪問這些網站,去尋找他需要的信息,于是,搜索引擎出現了。搜索引擎,其實是一個內容聚合平臺。

  Web1.0時代,是以內容為中心的。Web2.0,則更多強調人與內容的交互,它發揮了人-人、人-內容、內容-內容之間關聯網狀傳播的作用,從博客、UGC到微博,這個特征日益明顯。筆者認為,web2.0是人與內容的雙中心模式,因此碎片化也就在所難免。

  信息、數據的爆炸,網絡的泛在化,信息獲取乃至交易等渠道的多元化,導致了時間和信息的碎片化。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多線程,我們的時間空隙被手機帶來的郵件、信息填滿,拿兩個手機的人越來越多,信息、知識的獲取甚至包括娛樂都越來越快餐化,微博就像一條狂奔的河流一樣,我們只能在有空的時候從河里撈一兩片葉子,人們越來越沒有整塊的時間集中思考一些問題。這,無疑不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狀態。

  因此,碎片化的收斂、聚合的回歸,就是一種必然,因為這才是符合人性的生活。

  筆者前一段體驗了一下Windows Phone,微軟把手機通訊錄升級為“人脈”,它可以導入微博中的好友,而且還能夠把某人跟他的微博賬號相關聯,通過人脈的界面,即可查看某個好友發的微博,還可以直接@他發一條微博,不用跳轉到微博客戶端上去。這一聚合功能筆者感覺非常有用,當然,微軟估計拿不到微博私信的接口,目前也未能實現把微信聯系人整合進去。畢竟,別人不愿意因此而喪失自己的入口。而HTC的聯系人軟件,可以導入微信和Linkedin的聯系人,并可以把同一用戶的不同賬號相關聯,給某人發微信查看Linkedin信息時,采取的是APP跳轉的方式。

  上述功能,實現了線上、線下好友的聚合,這樣就避免了分別在手機聯系人、微博及微信中分別去找人的碎片化。

  關于微博與微信的比較,網上已經有很多行家做了精到的分析。從自己的使用感受來說,我正從微博向微信遷移。端午前一天晚上,因為航班延誤在飛機上看到了端午節那天的日出。在機場百無聊賴時分別在微博和微信上吐槽,在微信上的回復明顯占了上風。日后試驗的其他一些信息也都差不多。

  理由很簡單,微信是一個強關系平臺,更多的是認識、至少或多或少有一些聯系的人,而微博是基于弱關系的平臺。我估計絕大多數人的微信好友數量都沒有微博互粉好友多,微博根本看不過來,而微信的“朋友圈”雖然現在放在二級菜單下,卻因為信息沒那么多而雜,因為強關系會令你更加關注,而有更高的閱讀率和互動。因此,從互動效果而言,微信更勝一籌,微博則在媒體特征方面更強一些。再者,微信是完全以人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是點對點的,而微博則是前面分析的內容和人的雙中心。

  網絡泛在、智能手機普及,給人們一下子打開了隨時隨地隨身的信息大門,加上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信息獲取及人脈拓展的需求,基于弱關系的微博因此大行其道。微博對于造星和大V的名氣是有幫助的,因為它具備很強的媒體特征,但對廣大用戶而言,有價值的信息、有用的人脈,卻需要大浪淘沙,加上思想和觀點亦有枯竭之時,吐槽也會審美疲勞,因此,弱關系走向強關系及成為必然。這,其實就是一種對碎片化的收斂、聚合、回歸。

  此前有數據稱,八成Facebook用戶只和現實熟人交友,就反映出這個趨勢,當然,美國有相對穩定的中產階級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好友之間分享照片等各自的生活在美國非常普遍。

  像百度影音、快手看片,包括小米盒子,其實都是提供了一種視頻聚合的功能,拋開版權的因素不談,它們符合從碎片化回歸的趨勢。畢竟,用戶關注的是內容,而不是哪個網站的品牌。

  另外,像一些視頻網站提供的在不同屏幕之間的暫停與續播,其實就是對用戶時間及體驗的聚合回歸。所謂多屏融合,核心在于統一帳戶、統一服務、統一體驗,把碎片一點點粘起來。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Web3.0將是以人為中心的,能夠結合每一個人的特點提供你關注的人和事的各方面信息的聚合,它完整、有序,而不是碎片化的。它讓人感覺安全,一切都可以把握,這才是健康的生活。而實現這個目標的背后支撐,是大數據和云計算。

  回到本文的主題,如果說互聯網是大腦,是一個凌亂的、碎片化的大平臺,那么微信就是大平臺上之上的一個聚合平臺,它聚合的應用甚至有可能超越原生APP,因為后者實在太過碎片化。而對于數字電視來說,現在連碎片化這一步都還沒走到,因為它能提供的功能和應用實在太少了,它演進的路線應該是先平臺化實現信息和服務的多元化,就是所謂的從看電視到用電視,如果能夠同時考慮通過信息流打通相關聯的各方資源與應用,將應用多元化和應用的聚合同步實現,那真是如同打通任督二脈一樣暢快。

  5、廣電需要嫁接互聯網基因

  通過對于微信發展的思考,對于互聯網業態進行思考,以上關于數字電視演進路線的推導難逃紙上談兵之嫌。近一兩周,參加了一系列的活動,令人高興的是看到了越來越多傳統廣電人的反思。

  6月7日,筆者應邀參加了北京廣播電視臺的發展規劃專家座談會。清華大學陸地教授直言,傳統媒體做新媒體就沒有成功的。曾在北京電視臺工作過三年的王長田則強調,只有轉變體制機制才能快速發展,江浙臺優秀的制片人年薪可以上百萬,周播的重點欄目,每期投入達到400-600萬,他甚至舉了個很細節的例子,“節目做得好的人,在現場可以抽煙。”

  6月11日,第十九屆上海電視節開幕論壇上,江蘇廣播電視臺臺長卜宇開場白就全媒體時代做了這樣的比喻:“狼來了,狼真的來了。”上海電視臺臺長裘新指出,媒體轉型的本質是豐富而不是替代,轉型的方向是融合,對于電視來說就是不斷的豐富電視。裘新還指出,要實現融合單靠傳統電視做不到,電視不具備做互聯網的基因,只有更加開放。

  湖南廣播電視臺臺長呂煥斌更是明確地提出了“基因說”,“有一條我比較堅持的是,我們做傳統媒體的人不具備做新媒體的基因,我們有很多決策模式和思維方式都是傳統的思維方式,都是體制內的思維方式,都是需要被保護的狀態形成的思維方式,我們要在開放的市場中參與競爭,就要引進另外的基因,無論是折騰自己的網站也好,無論投入多大的成本,都很難達到我們自己想要的目標,所以這方面我們要持有更開放的態度。”

  6月12日舉辦的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國際廣播電視技術論壇,主題為“廣播電視如何應對當前的復雜格局”。上海電視臺副臺長汪建強認為,所謂復雜格局,主要有四點: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使廣播電視服務向手機拓展;二、電商已全面鎖定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電商類網站9200家,團購網3600家,電商將附著大量廣告行為,這將放大了廣播電視廣告的遞減效應;三、廣電系統在三網融合中的形勢堪憂,角色堪憂、基因堪憂、競爭力堪憂;四、大部制改革帶來的新格局,行業地位是否上升?制度能量是否能釋放?

  面對復雜格局,汪建強介紹了SMG在技術方面的應對策略:一是改變認知,現在新聞的第一時間是在微博上,媒體市場需要重新分工,比如電視新聞的角色如何調整,隨之經濟利益也將重新分配,如果把新聞的重點放在微博、微信上,整個流程都將完全不同;二、改變定位,改變內容生產定位,系統功能面向全媒體、重點是電視機和手機雙屏;改變產業發展定位,技術系統規模是面向產業化發展要求,技術項目要求集約性;三是改變結構,改變技術系統結構,形成公有云與私有云的二元化云結構;改變系統流程,由線性流程演進為歸一化非線性流程。

  深圳電視臺總工傅峰春的演講對電視臺做新媒體網站及手機APP的現狀及問題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認為電視臺的新媒體公司的運營要轉向以頻道、欄目為主體,新媒體公司承擔平臺建設、技術研發和服務運營支撐,發揮網站平臺功能;要推出品牌欄目、品牌主持或評論員客戶端、網頁,延伸其品牌影響力。對于APP,他舉了深圳交通頻率的“車主寶典”為例,認為貼近用戶需求,以此為入口再進行資源整合。另外,地方電視臺要發揮“接地氣”的特點,比如荊州臺的《壟上行》農業頻道就很受歡迎。

  筆者在論壇上拋出的觀點是,只有直播互動才能破解廣電困局。目前電視臺嘗試的二維碼掃碼+獨立客戶端模式,因為用戶規模、互動粘性以及各個臺甚至不同欄目各自開發應用的碎片化問題,都很難成功。廣電必須向新媒體轉型,與視頻網站合作的所謂臺網融合長遠來看屬于與狼共舞,而自己又做不起來,陷入兩難境地。只有將有線網與電視臺的資源進行深度整合,開拓直播互動模式,并有條件對接互聯網,才能快速實現規模化、平臺化的運營。

  6月14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第二本《視聽新媒體藍皮書》,艾瑞網COO阮京文的發言從浙報集團收購邊鋒游戲談起,說到了廣電機構“自主辦新媒體”需要改變體制機制,需要注重團隊和人才的建設,還舉了百視通收購風行的例子。估計是因為臺下坐著很多廣電方面的領導,阮總很客氣地沒有直說,我對他的發言的理解是:廣電自己做新媒體沒戲,通過收購或者其他合作方式,讓有互聯網基因的人來玩才能成功。當然,若有曲解,改日當面向阮總致歉。

  作為本文的結尾,還是給點亮色吧。

  6月10日,上海電視節還舉辦了另外兩個論壇,一個是百視通組織的大數據主題,另一個是主題為“‘游’動奇跡—當電視遇到游戲”的游戲論壇,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裘新、副臺長張大鐘及完美世界首席藝術家魯曉寅、網易游戲副總裁王怡、暴雪娛樂大中華區總經理戴錦和、盛大游戲高級副總裁黃驍虎、上海三七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及創始人李逸飛等出席了本次論壇。上海文廣互動電視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上海游戲風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了這一活動。

   廣電與互聯網的嫁接已經開始,下一步就看能否實現基因重組了。

      歡迎轉載!


聯系我們 | 客戶反饋 | 法律聲明 | 網站統計
©山東泰信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魯ICP備06027107號 魯公網安備 37010102000429號